前日的大地震令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淪為地獄般的廢墟,到底這場悲劇是天災抑或人禍?慘重的傷亡是否避無可避?其實在大地震發生前一星期,來自世界各地約50位地震專家及社會科學家曾聚首加德滿都,討論如何避免1934年死傷枕藉的大地震重演。他們深知地震的防災及警報工作是與時間競賽,但卻沒料到噩夢在一星期後就降臨;而人為因素也導致這場大地震死傷嚴重。
英國劍橋大學地震學家傑克遜(James Jackson)形容大地震是「遲早降臨的噩夢」,無論從物理或地質上,科學家都預料加德滿都早晚到會發生大地震,「我(地震前)走過地震發生的地點,就知道這個地方將會遇上麻煩」。
儘管傑克遜等科學家已推動當地的地震防災工作,但仍來不及挽救這場浩劫。
城市發展雜亂無章
尼泊爾位處地震斷層帶,加上國內人口貧窮而稠密,建築物料質素參差,大大增加了地震破壞力。傑克遜認為,觸發災難的是自然因素,「但後果很大程度是人為,殺人的是建築物(倒塌),而不是地震」,假如人們住在平坦的沙漠,四周沒有水,地震不會傷害到人,但這種地方沒有多少人願意居住。
傑克遜指,地震對亞洲國家的致命威脅,是人們密集地住在危險的地區。國際地質災害組織(GeoHazards International)東南亞統籌主任哈里吉(Hari Ghi)表示:「他們認知到問題,但範圍太廣,不知從何入手,如何入手。」
本月12日,國際地質災害組織重新修訂一份1990年代的報告,總結加德滿都山谷的地震災害威脅,指當地「每年人口以6.5%遞增,成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令150萬位居民面對的地震風險與日俱增」,可是尼泊爾政府過去多年來,對建築物都不設規範,城市發展雜亂無章,房屋毫無抗震能力,縱使現時已亡羊補牢,訂立建築標準,但已無助改善舊建築物岌岌可危的結構。
民眾垂直劏樓分遺產
此外,尼泊爾當地的遺產法訂明,先人的房產須由所有兒子平分,結果不少人就把房屋垂直分開,成為一幢幢搖搖欲墜的危樓,傑克遜表示:「加德滿都的建築物簡直是可怕。」
另外,貧困及污染問題,亦促使人們集中應付更逼切的生活需要,無暇理會地震威脅,「如果你住在加德滿都山谷,你會有其他更緊急的事要處理,空氣及食水質素、污染、交通或窮困,都是每日要面對的威脅及窘境,但這並不代表地震會離你而去」。
報告預測「下一次在加德滿都山谷發生的大地震,顯然會比過去的地震,帶來更大的人命及基建損失,造成更嚴峻的經濟困境」。可惜這些警告言猶在耳,一周後噩夢就已降臨。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