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人口密度最高
距離日本九州長崎縣長崎港20公里的軍艦島(Gunkanjima),2014年曾被英國《衛報》選為「世界10大鬼城」,日本過去曾封鎖這座海岸線長1200公尺的島嶼35年,若有遊客擅闖,還會被處30天拘禁。

換算下來,比現在全台灣最擠的永和區(每平方公里4萬人)擁擠了1倍。
「軍艦島禁制令」直至2009年才解除,當地政府在軍艦島港口新建碼頭,不過,登島遊客仍被禁止不得離島上瀕臨崩塌的建築物過近。

被遺忘的時光
1810年,軍艦島擁有者佐賀領主鍋島氏首先發現煤炭,不久後開採,1890年,日本三大財閥之一「三菱財閥」以10萬日圓買下軍艦島,不僅從海底挖煤,也加速全島開發。

當年軍艦島有一半建築物都是礦工生活空間,包括學校、餐廳、商店、公共浴室與一所醫院。
由於地基狹小,為容納暴增人口,建築物只得往上發展,軍艦島當時發展水準高,1916年甚至落成日本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大廈。

軍艦島礦工們每天在深達606公尺(台北101大樓高度449公尺)的地底工作,島上礦井最深挖下超過1公里,高峰時期一年可出產41萬噸煤炭。

1960年,該島人口密度正式凌駕東京,成為全球人口最密集地區(整座島有5267人居住,人口密度是當年東京9倍)。

鄰國的傷口
CNN曾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軍艦島存在嚴重奴工問題,許多韓國與中國的戰俘被強迫在此區礦場勞動,不僅長期受到高溫、潮濕折磨,稍有鬆懈還會被禁止進食、毆打。

據統計,1925年到1945年,至少123名韓國人與15名中國人因此死於軍艦島,由於「戰時奴工」問題的悲慟,韓國一直反對日本將此地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2015年,日本與韓國多次討論二戰「強徵勞工」問題,在日本「口頭承認『曾』強徵韓國勞工」後,韓國同意讓步,在第3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中,軍艦島以「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產」一部份,成功列名世界遺產名錄。

被奪走呼吸40年的城市
時隨勢轉,1960年後日本消耗能源由煤炭轉往石油,軍艦島發展漸趨遲滯,14年後,島上礦場全數關閉,全島居民在1974年4月20日全數撤離,至今已超過40年。

軍艦島自此被封鎖,遊客不得其門而入,加深該島神秘色彩。
神秘面紗逐漸揭開
2001年,軍艦島擁有者「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將島捐贈予高島鎮(後來與長崎市合併)。

2002年,軍艦島吸引遠在日本另一端的瑞典導演諾登史泰德(Thomas Nordanstad)注意,遠道前來拍攝紀錄片《Hashima》。

你也想登島探險嗎
目前長崎港多家渡輪公司皆有登島航班,單趟航班歷時約3個小時,整趟遊程售價約每人4000日元(約新台幣1000元)。
也有渡輪公司提供3300日元2小時專案(不登島純在軍艦島旁繞一圈),當然天氣惡劣或海浪過高禁止登島。

軍艦島自2009年重新開放,讓當地政府越賺越多,光開放前3年軍艦島登島遊客就超過23萬人,至少帶來新台幣2億元的觀光財。
不敢去也沒關係
不管你不敢去、或沒時間去都沒關係,現在動動滑鼠也能登上軍艦島。
戛然而止的時光斷面
另名端島(Hashima)的「軍艦島」,正因外型側面遠觀就像一艘巍巍軍艦而得此名,甚至頗似日本戰艦「土佐號」。

1974年,發展暴起暴落的這個城市,默然留下無人居住的高樓遺跡,有如早它一甲子沉沒於汪洋大海的鐵達尼號巨輪。
軍艦島像被一刀遽然切開的時光斷面,就此靜止於歷史洪流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