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敦睦艦隊官兵檢測血清抗體,有助了解艦上感染來龍去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針對磐石艦370多名官兵抽血檢驗,昨日傳出執行檢驗的三間實驗室當中,昆陽實驗室已驗出多人免疫球蛋白M(IgM)與免疫球蛋白G(IgG)陽性,藉由這兩項指標高低,可回推官兵們發病與受到感染的日期,以及感染源是否可能由台灣社區帶上船。
不過,指揮中心目前尚未公布昆陽實驗室測得的抗體陽性率。專家亦表示,要還原艦上感染情形,還有待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兩間實驗室檢出結果以及疫調資料等進行綜合判斷,較為精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控制小組主任黃高彬表示,免疫球蛋白M(IgM)是急性期抗體,通常在患者發病後五天慢慢升高濃度,約在發病後七天才能被測出,接著會持續待在患者體內長達半年,濃度慢慢往下降。因此,測到IgM濃度上升,代表這個人近期有病毒感染。
免疫球蛋白G(IgG)是慢性期抗體,通常在患者發病兩到四周後體內含量才上升,有些人上升快、有些人上升慢,上升到一定程度會持續一段長時間。如果患者不慎再度感染,人體淋巴球會喚起對這隻病毒的記憶,IgG濃度會加快速度衝高。
這兩個指標實務上怎麼運用?黃高彬舉例,日前指揮中心優先針對艦上五名驗無病毒的官兵,4月19日再次抽血檢驗抗體,這回發現其中三人帶有急性期抗體IgM、卻尚未出現慢性期抗體IgG。如果這三名官兵在台灣就遭到感染,那麼自軍艦啟航的3月5日至抽血檢驗日,早應該出現IgG,「因此可推測,這三人並非在台灣遭到感染,在船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
黃高彬表示,檢測血清抗體所採的酵素免疫分析法所需時間短,收到檢體隔日就有報告出爐。這幾天綜合比較疾病管制署昆陽實驗室、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就可推算這起軍艦群聚案的感染源頭是否在台灣,以及台灣社區防疫策略是否應作調整。
被問及這起軍艦群聚案帶來的社區感染風險,黃高彬表示,敦睦艦隊官兵於4月15日下船返回社區,4月18日陸續被召回入住集中檢疫所,至今近一周。曾與官兵近距離接觸者,這幾日可能陸續度過潛伏期、開始發病,特別是與其密切接觸的女性友人風險最高,即起至未來一周的危險期應密切注意自身症狀。